有天,我聽到後面兩個八、九歲的小女生在對話。
甲:「你看到那邊的人穿的那件橙色上衣嗎?」
乙:「我看到呀。」
甲:「我都有一件一模一樣的,唉,全香港的人都像有這上衣。」
乙:(理性地分析及澄清)「不是呀,前面的人沒有穿,前面再前面的人都沒有穿,我也沒有穿,證明不是全香港的人都有呀。」
甲:「唉......」
乙:「怎麼啦?」
甲:(語氣很是沒趣)「唉,你都不明白我,不說了。」
原來年紀小小的女生都渴望被明白。
我當時也很驚嘆年紀小小的乙,能夠想出這種理性的分析,或許是從她的教養者--父母學習而來,因為她看到父母每當遇到問題的時候,就會理性地作出分析及處理,不會牽涉感受。所以當乙看到甲似乎有「以偏概全」的思維--全香港的人都像有她同一款的上衣,她就想以最慣用的理性思維模式去幫助甲澄清,這本來並非壞事,只可惜時間過早了,因為甲的感受未被回應,令她感到不被明白,因此不開心,不大想再談下去。
因為甲的感受未被回應,令她感到不被明白
如果乙在澄清前嘗試先多了解甲的感受並同理她,當甲感到被明白,才會有較多的空間去聽取一些較為理性的想法或建議。
如果當天乙先回應一下甲的感受才和她分析事件,我聽到的故事可能是這樣發展的:
甲:「你看到那邊的人穿的那件橙色上衣嗎?」
乙:「我看到呀。」
甲:「我都有一件一模一樣的,唉,全香港的人都像有這上衣。」
乙:「你好像有點不喜歡的樣子呢。」
甲:「是有一點點啦。」
乙:「你不喜歡什麼?」
甲:「如果我穿了這上衣後與其他也穿了相同上衣的人遇上,那怎麼辦啊?」
乙:「噢,那真是頗尷尬的。」
甲:「就是啦!媽媽還怪我買了這上衣給我後都沒見我穿過,很浪費!乙,還是你最明白我!」
乙:「如果換了是我,我都會跟你有相同感受啊!對了,甲,你想聽聽我的想法嗎?」
甲:「好呀!」
乙:「我看到前面的人沒有穿這上衣,前面再前面的人都沒有穿,而我也沒有穿,或許不是很多人都有這上衣的。」
甲:「你又有點道理。」
乙:「不如我們研究一下加點什麼配搭,讓你穿得最好看?」
甲:「好啊好啊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