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種內在渴求

我們從出生開始便經歷被愛,愛是透過我們與別人的互動中感受得到。可惜沒有人或教導方式是十全十美的,因此我們在成長歷程裡與父母或照料者、兄弟姊妹、學校環境、生活環境等的互動,會長期經驗到某些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,以致我們在往後的生命中無意識地不斷追尋,渴望彌補這些心理上的缺欠,而那些未被滿足的需要就是「內在渴求」。內在渴求歸類為十種,包括「被明白」、「被需要」、「被肯定」、「被注意」、「被信任」、「被陪伴」、「被保護」、「被照顧」、「被聆聽」、「被尊重」。

除了成長背景外,生命中一些重大的、突然的或創傷性的事件會使人的內在渴求轉變,例如父母突然的分開、家道中落或親人自殺等,會令人的自我價值及價值觀等轉變,從而影響內在渴求的需要。由於每個人的成長背景及所經歷的都不同,因此每個人的內在渴求及其程度都有差別。當我們的內在渴求得到滿足時,我們會有一種安全、完整、被愛的感覺;相反當渴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,就好像嬰孩得不到餵養及照料時會哭鬧,而成年人則會產生負面情緒,例如憤怒、傷心、失望、無奈等等。


當我們的內在渴求得到滿足時,我們會有一種安全、完整、被愛的感覺

因此,我們若認識自己的內在渴求,便可以了解自己過去種種的決定及想法,可以知道將來怎樣健康地去滿足自己的需要,否則我們可能會在一生中不斷追尋,但又不知道自己在追尋什麼,以致不斷經歷失望;在關係中更要認識伴侶的內在渴求,讓彼此更明白對方,接納對方,因著愛的緣故彼此滿足。否則,因彼此的內在渴求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負面情緒會引致雙方衝突,因為大家都期望對方去滿足自己,結果互不相讓,惡性循環,影響關係。

歡迎到「十種內在渴求分析(TILA™)」連結,了解自己的內在渴求。


分享 :